我们可以看到,孔子的学生当中主要有两种思想倾向的人,我们分别把他们叫作“用世之儒”与“传经之儒”。所谓的用世之儒,像孔子的学生子路、子贡,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,或是经营商业,或是辅佐诸侯;孔子的弟子子夏,孔子的学生曾子,他们分别教出了李悝和吴起这样的学生,而李悝和吴起没有成为儒生,而是选择服务于诸侯,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。我们把这种儒生叫作“用世之儒”。
可是用世之儒的结局好不好呢?似乎不太好。因为大多数用世之儒是孟子的后学,而孟子的后学,在秦焚书坑儒的时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。东汉的学者赵岐在《孟子题辞》中就说“逮至亡秦,焚灭经术,坑戮儒生,孟子徒党尽矣”,到了秦朝,焚书坑儒,孟子的这些后学就被一网打尽了。秦的反传统使得“用世”一派的儒生,也就是利用儒家经典为朝廷服务的这些儒生遭到摧残,其人亡,其学散,其术灭。
儒家还有另外一种儒生,他们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儒学集团。我们看到战国时代,人们在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,不管是不是儒家学派的人,都能吟两句《诗》《书》,所谓的《诗》《书》,就是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。《诗经》我们今天看到有305篇,包含了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,过去学者认为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》,反映的是民间社会的生活,其实不是这样。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也反映贵族生活,比如说《诗经》的第一篇《关雎》,里面讲“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”,普通的老百姓家里是没有钟、鼓的,所以《诗经》反映的是不同层次、不同阶段的贵族生活。那么《尚书》呢,主要是记载古代帝王和公卿的重要的讲话、命令、文诰。所以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反映的是西周以来王国政治和贵族生活的经典。这种儒家经典实际上是作为公共话语,成为人们言说和树立价值尺度的依据。